經歷:豊臣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父親為一貧困農戶(有說法是下級武士),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母親是大政所。幼年時期取名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Hiyoshi-maru),仕於織田信長成為武士之後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綽號禿鼠(猴子為後人所說)[來源請求],《繪本太閤記》記載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實際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來源請求](新曆3月26日)。

由於秀吉的出身並非顯貴,有關於他早期的文獻記載十分有限,僅大概知道他少年時曾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方活動,並與尾張地方土豪蜂須賀氏(蜂須賀正勝)有不錯的交情,曾經在遠江國引馬城成為松下之綱(嘉兵衛,城主飯尾連龍部下)的家臣,但離開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領地的時候,分封嘉兵衛遠江國久野城1萬6千石。此外,也有些關於他和忍者間互動的傳說。不管如何,青年時代的秀吉大概是個謀求武士職位的浪人之輩。

[編輯] 信長家臣時期

姬路城

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輕的身分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家臣,深得信長賞識,在織田家的地位不斷提升。1561年淺野長勝的養女彌彌結婚。在《武功夜話》記載,秀吉曾在墨俁河上的沖積三角洲上以一個晚上築起一座城砦作為進攻美濃國的安八郡,並擊退慎村醜之助的部隊。藤吉郎1568年改名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書中有秀吉的記載)。1570年信長準備進攻朝倉義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淺井長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淺井軍攻擊,此戰秀吉負責殿後,保護信長和家康安全撤離(金崎之戰)。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長擊敗了淺井長政,長政自盡,淺井的舊屬歸織田家所有,秀吉被封為近江國今濱城城主,將城改名為長濱城,並改木下姓為羽柴(羽柴,取丹羽長秀柴田勝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陸柴田勝家對抗上杉軍,秀吉見勝家佔下風立即撤離,結果勝家在手取川之戰中大敗,使勝家和信長有所不滿。在織田信忠的指揮下,秀吉參與攻擊松永久秀的戰鬥。1577年赤松則房別所長治小寺政職臣從信長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任播磨國國主,根據城為姬路城,受命後不久別所長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織田信長,秀吉與他們戰鬥,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於織田氏1580年別所長治和荒木村重戰敗,別所被捕,切腹自盡;荒木逃離,全家被信長誅殺。秀吉開始與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戰,攻下了鳥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據點,秀吉在此發揮了長時間包圍戰城池戰法–斷糧(干殺し),使敵軍提早開城投降。

[編輯] 本能寺之變

主條目:本能寺之變

1582年明智光秀於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發動背叛兵變,攻佔京都並夜襲投宿在本能寺織田信長,是為本能寺之變,信長焚毀本能寺,屍骨無獲,其長子織田信忠於二條御所戰敗後切腹自盡。當時豊臣秀吉正親自率兵包圍備中國高松城,由於報信者的失誤,於事變三天後才得知消息。之後,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導下,他迅速與毛利氏議和,條件是守將清水宗治自盡,秀吉率兵在五日內「強行軍」約200公里返,並隨即與明智軍展開決戰,這次行軍史稱「中國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動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師的明智軍。回師之時,秀吉以信長之名為號召,成功收納流竄在各地的信長舊屬,於山崎之戰,大敗準備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終明智光秀逃走時被獵殺落難武士的村民殺死,秀吉乘機控制京都一帶,不過無法阻止織田氏內部出現派系分裂。主要分裂為柴田勝家織田信雄織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

[編輯] 統一日本時期

清州城復原品

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會議上得到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長男三法師(元服後稱織田秀信)繼任家督。但為此得罪了同屬織田重臣的柴田勝家,導致其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吉。隔年,雙方決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後來羽柴與柴田軍在賤岳決戰,最初勝家佔盡優勢,中川清秀遭到突擊陣亡,但是秀吉率兵衝上前線使形勢急變,最終秀吉取得勝利。隨著羽柴軍包圍北之庄城,勝家與妻子阿市自殺,此外織田家另一重臣瀧川一益則被迫蟄居,織田信孝不久被殺,丹羽長秀和池田恆興歸服,大致上平定了織田家內反秀吉勢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當時到訪的大友宗麟將它稱為「戰國無雙的城」,但城堡在防禦上亦有缺點,在大坂冬之陣中,真田信繁進行了修築加強防禦。

1584年,原先與秀吉合作的信長次子織田信雄聯合德川家康反對秀吉,羽柴軍便與兩人展開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的戰事。此戰之初擁有兵力優勢的羽柴軍直撲德川領地,但途中卻遭到德川軍伏擊,有「鬼武藏」之稱的大將森長可戰死,秀吉其後撤兵,改為攻擊美濃國織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雙方談和,德川軍與羽柴軍達成和戰協議。

1585年,秀吉派遣秀長小早川隆景等將領攻打剛統一四國長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歸降並減封至只剩土佐一國。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為首的部隊,平定了雜賀眾,首領鈴木重意被斬首處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國佐佐成政,開戰派大軍包圍,成政不戰而降。1585年秀吉被公家近衛前久收養,就任關白。1586年,為了攏絡德川家康使其成為自己的助力,秀吉將其妹旭姬(四十二歲)嫁與德川家康(四十三歲),並為家康正室,甚至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回家康身邊成為人質,德川家康此後臣從秀吉。同年,受賜姓豐臣並就任太政大臣,確立了政權。

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請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長率領大軍攻擊島津氏的支城,使義久投降,戰後島津氏被分配到薩摩和大隅兩國。1588年秀吉開始實行刀狩令,加強了兵農分離的政策。

1587年,禁止基督教1589年北條氏的家臣豬俁邦憲奪取了真田昌幸管轄下名胡桃城,導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討伐北條氏,不服從者將會受到失去領土的處分。秀吉率20萬大軍向北條氏攻擊,攻陷北條各個支城下逐漸向小田原城包圍,7月北條氏政氏直父子開城投降。氏政、氏照兩兄弟切腹自盡,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戰後秀吉為各大名分封新的領土。

1591年,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豊臣秀次,自稱太閤(前關白的尊稱)。1591年秀吉進行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日本國內戰爭,派遣了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及石田三成聯同東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戶政實之亂。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盡,詳細原因不明。另有說法,利休本是秀吉寵愛的茶人,由於利休過於向秀吉進諫,批評秀吉的政策(例如反對秀吉意欲向大明出兵),以致激怒秀吉。

[編輯] 征伐朝鮮及晚年

主條目:萬曆朝鮮戰爭
豐臣秀吉的花押

1592年豊臣秀吉率兵20萬征伐朝鮮兵員為西日本諸大名為主。戰爭初期,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直趨明朝邊境。朝鮮王馬上向明朝求救。豊臣秀吉於5月攻佔漢城後便研議要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御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於原有的領地,甚至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明神宗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率兵入援朝鮮。在明軍(約5萬)和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反擊下,日軍攻勢遇阻。

終於在1593年日軍因遭逢損失,豊臣秀吉遂與明朝和談。

其時日方代表小西行長出身商人家庭,精於商業謀略,偽造秀吉降表與明朝議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就稱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復雙方邊貿易。雙方於是締結和約,日軍就此暫退釜山。

1595年,豊臣秀吉將豊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後將秀次賜死,此外亦令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長康等人。賜死的原因可能是當時輿論流傳著「殺生關白」(豐臣秀次的綽號)過去所發生的亂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賴作為家中的繼承人,秀吉決定處死有關人士。

文祿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歡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議和使來日,秀吉宴饗之。然宣讀國書,始知議和實為冊封,大明欲封秀吉為日本國王。秀吉方覺受騙,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且吾而為王,何以對天皇!」,並欲殺明朝使節,為旁人勸止,於是下令驅逐明朝使節。[1]秀吉不久後再次遣兵入侵朝鮮。日軍盤據釜山,再進逼漢陽。然而明朝援軍(約8萬)加入戰鬥行列後,日軍攻勢再度受阻,被迫死守於海岸各城堡。史稱「慶長之役」)

1598年8月18日,豊臣秀吉於戰役中逝世,死於伏見城,享年62歲。死前他亦已託付前田利家監視德川家康及輔佐豊臣秀賴。而入侵朝鮮半島的日軍在接獲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漸撤軍,可是這場戰役日軍損失巨大;元氣大傷,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後成為征夷大將軍的一個重要伏因。而日本與朝鮮的關係,到1607年才恢復正常。

豊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自他死後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豊國神社,包括在滋賀縣長濱市大阪府大阪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等(江戶幕府統治時期並不存在豊國神社,改為東照神宮,到明治時代才續漸恢復)。

[編輯] 政績

到達日本界港的南蠻船(十六世紀油畫)

他的經貿政策多承傳自織田信長,發展南蠻貿易,以樂市朱印船貿易等振興商業;並利用控制都市及鑄造貨幣等辦法規範經濟;以太閤檢地刀狩等政策用來確立稅制,徹底地兵農分離,為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編輯] 軼事

  • 秀吉體型瘦小,但動作敏捷極富才智戰略,頗為織田信長欣賞;雖然信長以禿鼠(禿鼠之稱出現於信長寫給寧寧之信中可見)稱呼他,卻也不吝於拔擢陞遷,豊臣遂忠心耿耿於織田。
  • 前田利家及弗洛伊斯的記載相關書籍,秀吉的右手有六隻手指,拇指有多一隻手指,但後來秀吉不欲醜聞發生,故意隱藏六隻手指的事情。
  • 秀吉死因有不同說法,較為人所知的有胃癌、或者因好淫精盡而死。
  • 晚年不復年輕時的出色判斷力,也是豊臣氏滅亡的原因,將知名茶人千利休及豊臣秀次一族賜死,以及發動朝鮮半島的文祿·慶長之役是他最大的爭議。

[編輯] 墓所・靈廟・神社

死後葬在京都東山區阿彌陀峰山山頂(現在的豐國廟)、封號豐國大明神的修建豐國神社予以祭祀、豊臣家滅亡後、徳川家康剝奪了大明神封號,但是並沒有拆毀神社、在秀吉正室高台院的懇求下、外苑部分被拆毀然而保留內苑和本殿。部分建築物被片桐且元等人移往寶嚴寺都久夫須麻神社。德川第三代將軍徳川家光的時候沒收了神社、神社本殿完全被毀壞、豐國神社成了荒地。明治時,在徳川家康的日光東照宮相殿祭祀秀吉、豊國神社被重新建造。祭祀秀吉的神社除京都豐國神社以外還有大阪豐國神社、長濱豐國神社、名古屋豊國神社。大阪和長濱是秀吉的領地、名古屋是秀吉的故鄉。

  • 戒名 - 國泰裕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

感想:沒想到豐臣秀吉會從步兵,當上家臣,真是厲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疾風白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